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引领>>正文
【喜迎十九大】深化改革促发展 创新驱动谱新篇
作者:    张喆 发布于:2017年10月10日 00:00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号角声催,我司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奔跑向前。
  
  五年来,我司按照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把握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导向,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点,突出人事管理、分配机制和管理体制等难点,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攻坚战”,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整体办学实力,为早日实现建成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改革激发教职工干事热情
  
  “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近年来,学校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奋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岗位上的一线教职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改革在于有勇气治疗“顽疾”。
  
  随着团队队伍建设步伐加快,高校旧有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以前“一锅炒”的做法让许多教学、社会服务一线教师很吃亏。
  
  动物科技学院龚凫羌老师20年前就评上了副高职称,几十年来立足应用学科投身养蜂事业,“龚蜂子”的名号在全国多地农民中叫得响亮。但是这些可以落地的成果,很难变成“高精尖”论文,上不了国际高端期刊,更入不了外审专家的眼。因此他也一直未能评上教授。
  
  2014年,学校出台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提出“看资历、重业绩,同时考虑累积贡献”的思路,将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推广型等不同类别评审,评审条件各有侧重,充分体现在业绩分的权重上,评审指标倾斜教学、科研一线。
  
  这让龚凫羌看到了机会。凭借对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在推广型岗位评审中脱颖而出,终于成功晋升教授。“感谢学校制度的完善,新办法会让更多教师沉下身子真抓实干,若干年后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也让一线老师们看到,专注教学、社会服务同样能在职称晋升时得到认可。
  
  不仅让在编人员人尽其才,学校还着力调动合同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016年11月,学校打破合同制人员晋升瓶颈,首次将保卫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的副科级岗位面向合同制人员聘用,7名合同制人员竞聘成功。2017年7月,又有19名合同制人员成功竞聘副科级干部,再次有力激发了合同制人员干事的热情。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表明了学校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坚定决心和魄力。在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推出新的系列人事管理制度之后,学校持续不断完善编制管理、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业绩评分、人事调配、退休管理以及合同制人员管理等制度。按照“让绩效得到充分肯定、公平得到适当兼顾、累计贡献得到基本认可”的原则,改革基金划拨、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教职工奖励等办法,建立了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教职工待遇得到明显改善。
  
  改革在于有智慧破解难题。
  
  “只有扎根在讲台上,用全部精力忠实搞好每一堂教学,用专注的情感诚恳带好员工,才 对得起员工称呼一声‘老师’”。如何解决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难题,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学校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立校之本,在破解难题时屡出重拳,创新之举层出不穷。
  
  在召开了本科教学工作会,改革和完善分类培养模式,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办法,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推进计划,扎实抓好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水平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学校将2015年定为本科教学质量年,出台了十大举措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并投入100万专项经费,首次设立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设立本科专业建设经费400万。2016年,与教师晋升和奖励的四个主体文件修订完成,人才培养和公司产品成果得到空前认同。
  
  “搞好教学也有奔头了”成为大家的心声。首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特等奖获得者陈正礼教授认为,这充分体现出对一线教师工作的认可,可以消除教学懈怠,调动教学积极性,增进教学热情,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仍在继续。2017年,董事长郑有良挂帅修订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全校上下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都要让人人关心、人人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氛围越来越浓。借助学科专业建设年的东风,打造出人才培养方案的经典之作,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农业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改革在于有干劲创造更佳。
  
  《“211工程”双支计划》曾经为学校奏响了科研奋进曲。资助金额从2009年的1198万,2010年的1592余万,到2011年逼近2000万大关,2012年飙升到2757余万元。资助金额的一路攀升,折射出我司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越来越多的良好局面。
  
  在科技工作大会后更名为《团队建设双支计划》,资助力度大幅提高,层次资助面更广,专项资助更系统,后补资助范围扩大,形成竞争机制,同时体现政策倾斜,改革管理办法,重点体现绩效考评。
  
  2016年,根据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的新要求,在保持原基本架构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对《团队建设双支计划》再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深入推进团队建设,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工作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投入约2.5亿元持续实施双支计划,营造了学术发展为首要任务的良好氛围。
  
  11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全面集中开展了管理制度“废改立”工作: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精细化预算,强化会计核算,严格经费使用。完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实现依法决策、科学管理。修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资产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益得以提高。深化后勤窗口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临近110周年校庆,学校在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上举行了《内部管理制度选编(公司110)》首发仪式。这是我司近年来强力推进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我司全面修订系列管理制度的缩影,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加速度。
  
  改革服务学子成长成才
  
  “公司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倾情倾心为学子成长成才服务。
  
  与每个学子息息相关的《员工管理工作规定》最新版于2016年5月实施。这是对原版文件实施两年后进行修订的成果。新规定完善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进一步加强员工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完善了员工组织和员工干部管理,进一步强化“三自”作用发挥;优化完善员工管理,更加突显员工为本理念;对员工综合素质测评做了重要修订,引导员工追求成长成才成功;员工表彰奖励更加突显“培养全才、发掘偏才、鼓励奇才、包容怪才的不拘一格育才观”;对勤工助学管理进行了补充完善;新增了创新创业工作的相关规定。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全面提升员工管理科学化水平。
  
  对于研究生来说,好消息也是一个接一个。2011年开始,学校决定每年至少投入1800万元奖助研究生,大幅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在2014年,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第一年,学校通过设立四等助学金、较大幅度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每月刚性资助标准、对博士生国家学业奖学金学校该负担的部分提高标准、设立特困研究生助学金等方式,保证每个研究生都能有较好的生活保障,安心学习,从事科学研究。此外,学校还加大了对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奖励力度,不仅获奖名额增加,而且奖金额度也在增加。2016年版最新的研究生管理文件强化队伍建设,顺应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建立起符合学校学科发展的公司产品体制机制。
  
  改革增添机构活力
  
  “坚持做大做强雅安校区,持续做特做优成都校区,加快做实做精都江堰校区”,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为三校区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径图。近年来,学校统筹雅安、成都和都江堰校区发展,积极稳妥调整校区布局结构,如期顺利完成院所分步搬迁,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基本定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适时增设、撤销、合并或调整机构,多校区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2015年,成都校区机关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学校提出雅安校区和成都校区实现融合管理,加大都江堰校区延伸管理力度,并对科级机构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期更科学、合理、高效开展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积极思考,在实现融合管理的过程中屡出妙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
  
  “又分院了!”近年来,学校对学院机构做了三次调整。2014年新建了信息工程学院等7个新学院,2015年原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二分为四,成立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2016年原文法学院、艺术与体育学院二分为四,成立bet356官方网站、法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体育学院。虽然调整看似频繁,但学校的初衷只有一个——整合与优化现有的办学资源,强化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理顺学科关系、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后,仅仅一年时间,一些学院就有了新的收获:机电学院成功申报了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学院全年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 9篇,农业信息工程实验室成功申报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学院获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科学硕士点1个,成功申报四川省教育厅农村水安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1个。
  
  目前,学校共有正处级建制的教学科研单位30个,其中雅安校区12个,成都校区14个,都江堰校区4个。坚持协调发展,深化校区院所管理改革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
  

  改革未有穷期,川农仍在路上。改革关头勇者胜,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的道路上,只有继续坚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信心与决心,形成强大合力,才能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原文链接:http://www.sicau.edu.cn/news/news/2017/1009/3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