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扎实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创新能力,了解本国国情并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和研究人才。本专业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或承担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身心健康。
2.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专业外文文献。
3.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坚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知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熟悉、了解本国国情,进行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
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精神,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教学、研究、咨询等工作。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1.生源要求
要求员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有较强的兴趣,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选拔方式
符合国家、四川省及公司相关招生政策和生源要求,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劳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本科专业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本科学力的人员中,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合格后,由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考生进行复试,复试合格者即可入学为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具体为:
(1)初试
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数学Ⅲ、专业综合课(包括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环节。
(2)复试
实行差额复试。复试包括外语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以口试形式进行。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考2门专业课程。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本学科课程体系设计秉承“厚基础、深探索、重实践”的方针,以专业学位课、专业基础课构建“厚基础”,以方向课引导员工探索专业问题。设置双导师制及实践环节,让员工走出校园深入管理实践,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人力资源管理现实状况。经充分论证,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完整课程培养体系。
表1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课程体系
类 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 期
|
备 注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1
|
|
英语读写
|
3
|
1
|
|
专业学位课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2
|
1
|
|
中级管理学
|
2
|
1
|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2
|
1
|
|
专业基础课
|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
3
|
1
|
|
劳动经济学
|
2
|
1
|
|
管理学研究方法
|
2
|
2
|
|
专业方向课
|
劳动关系管理专题
|
2
|
2
|
|
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专题
|
2
|
2
|
|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专题
|
2
|
2
|
|
必修环节课
|
科研诚信与道德
|
0
|
1
|
|
中期考核
|
0
|
3
|
|
开题报告
|
0
|
3
|
|
研究生班讨论
|
2
|
2
|
|
学术活动
|
2
|
1-6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哲学智慧的人文关怀
|
2
|
1
|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外语
|
2
|
2
|
|
绩效与薪酬管理
|
2
|
2
|
|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2
|
2
|
|
跨专业
选修课
|
可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其它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
|
1.专业学位课与专业基础课
专业学位课与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在于夯实专业基础,本学科开设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管理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进一步加深员工的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研究方法》、《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在于培养员工掌握扎实的研究方法。
2.专业方向课
在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并掌握了扎实研究方法之后,专业方向课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员工进入具体研究领域的探索。该部分基于本学科当前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主要采用专题形式设置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专题》、《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专题》等。
3.选修课
选修课的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充员工的专业视野,员工可根据自身需要(知识欠缺或兴趣)自由选择修读。该部分课程可分为两大模块: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跨专业选修课。前者如《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后者可考虑《社会保障学》等课程。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培养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硕士学位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学习、课程实践、项目实践、专题学术活动、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理论课程学习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跨一级学科专业员工或同等学力员工必须补修两门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随本科生跟班学习):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2.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
①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总学分必须修满32学分。跨一级学科专业员工或同等学力员工必须补修两门本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不计入学分。
②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1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
③硕士研究生须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从开题通过到申请论文答辩不少于1年时间。
五、本学科的培养和学位要求
1.双导师制与团队培养相结合,提升指导的力量。
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给每位员工配备一位校内指导老师和一名校外指导教师,鼓励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从开题阶段起,根据员工的选题和老师的研究特长,为每个员工建立至少3名教师构成的论文指导团队,以保证培养的质量。
2.强化参与式教学模式,把培养拓展到课堂之外。
在教学模式上,避免传统的灌输式,采取自学、讨论、再学习、再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员工深入理解并把握理论知识。课堂外田野调查与组织实践相结合,让员工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
3.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课业考核制度,以过程控制求培养质量。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基准的过程主导课业评价制度。改变单纯以考试为手段、以卷面成绩为标准的课业评价方式,从只注重考试的终结性评价转为注重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从单一的知识测量转为综合素质考核的方式,探索通过课堂检测、课程报告、导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4.学位论文与答辩
(1)论文选题与开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应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鼓励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应用型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全面考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①开题内容
A.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
B.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C.研究的预期结果及价值。
D.研究计划、工作准备情况、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及来源。
E.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F.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目录。
②开题时间
原则上应在中期考核合格后、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
③开题程序及要求
A.硕士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评审会前根据开题内容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
B.开题报告评审会由本学科点负责组织,并公开进行。
C.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实施方案;同时应将开题报告相关材料交由学院汇总存档。
D.开题报告未获通过者,一个月内须修改补充后重新开题;对三次开题仍未获准通过者,由所在学院上报研究生院,按规定可终止培养,取消学籍。
(2)论文实施与写作
论文开题后,研究生应按导师要求及时提交论文工作原始记录册、研究进展情况汇报。本学科点导师组对其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
(3)学位论文与答辩
符合学校研究生院2015年1月制定的《公司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中“工商管理”学科的相关要求。